首页 > 动态 > 新闻动态 > 行业动态

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——五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

2025-11-05    来源: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    浏览次数:     打印
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“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”“保护和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”,这一部署既精准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,又为“十五五”时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能,必须抓好贯彻落实,让政策效能跃升至更高水平,以更大力度惠及亿万农户。

  “十四五”以来,党中央持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,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,惠及面、覆盖面越来越广,制度体系也越来越成熟完备。从稳定实施各种农业补贴、连续提高小麦和早籼稻最低收购价、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标准等夯实基础,到实施一大批农业产业融合项目提高质效,再到保持各项政策稳定,维护农民合法权益,真金白银的投入让亿万农民得到了巨大实惠。但同时,政策资金使用效能仍有待提升,人才、资金等要素城乡双向流动需持续推进,政策执行和有效监管还需加强,政策红利传导尚有较大提升空间。
  “十五五”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、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,要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和延续性的基础上,进一步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精准性、高效性和指向性。每一项政策出台都要解决一个或多个问题,每一分钱都得投在刀刃上,用出效益、花出效率。一项项政策要精准对接“三农”发展实际需求,做大增量、精准提效、协同联动,不仅要“给钱给政策”,更要“给对钱、用对政策”;不仅要加大投入,更要看实际效能,真正让好政策实实在在惠及农业、农村、农民。
  做大增量,健全多元投入格局。进一步加大“三农”投入力度,优化投入结构,提高投入效果,构建“财政优先保障、金融重点倾斜、社会积极参与”格局。一方面,财政投入要兜牢保障根基并强化引领性,聚焦粮食生产、乡村振兴等民生刚需,投向农业新质生产力等重点领域;另一方面,加大金融支农力度,通过优化农业信贷、完善农业保险等,破解农业融资难、抗风险能力弱等痛点,稳住产业收益。同时,引导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有序参与乡村产业,如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、发展乡村旅游等,既弥补投入缺口,又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资金使用效率。各方同向发力,确保“三农”发展有更多要素注入。
  精准提效,强化政策协同联动。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涉及价格、补贴、保险等多种政策工具,涵盖农业、科技、金融等多个领域,各领域各环节只有精准衔接、协同发力,才能避免效能分散,才能确保好政策精准滴灌到农民身边。在保护和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方面,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,强化价格、补贴、保险等政策协同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,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,加快构建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,加强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,避免“种粮吃亏”“急时无粮”。在促进贸易和生产相协调方面,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,科学调控进口节奏,掌握农产品进口主动权,确保农产品生产平稳、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,让农民种粮养畜卖得出、有收益。
  双向赋能,推动城乡要素充分流动。在人才方面,完善激励机制,通过出台住房补贴、创业扶持、职称评定等优惠政策,吸引各类人才下乡服务和创业就业,让人才成为乡村发展的“领头雁”。在土地方面,节约集约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,依法盘活闲置土地和房屋,分类保障乡村发展用地,既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,又为乡村产业发展腾挪出更多空间。在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方面,以法律确权为基础,以多元路径为抓手,以利益共享为核心,让集体资产从沉睡走向活跃,实现强村富民的有机统一。
  “利民之事,丝发必兴。”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既是民生所向,也是发展之要。四中全会已为我们指明了具体路径,接下来要多方协同配合、强力推进、精准施策,让亿万农民既有“种粮有奔头”的更大底气,也有“生活有甜头”的更多幸福。